Connect with us

財經

台灣是中國加密貨幣的避風港?新規嚴苛、投資者風險趨避

行政院發布命令,公告台灣的虛擬通貨交易平台新制,並已於 7 月正式生效,納管並點名 8 家加密貨幣交易所,要求建立反洗錢(AML)流程、KYC、紀錄保留與通報等措施。

發表於

日期:

今年 4 月 7 日行政院發布命令,公告台灣的虛擬通貨交易平台新制,並已於 7 月正式生效,納管並點名 8 家加密貨幣交易所,要求建立反洗錢(AML)流程、KYC、紀錄保留與通報等措施。

導致被點名的思偉達創新科技「STAR BIT EX分散式交易所」4 月底便暫時終止服務,另外 6 月中旬塞席爾商共識科技(Joyso),以及吉富集團與火幣(Huobi)共同成立的數寶交易所(Shubao)也接連宣布關停。

外媒《CoinDesk》報導專訪了多位台灣加密貨幣界大人物,並評論道:隨著中國打擊加密貨幣的消息席捲全球加密貨幣市場,人們可能想知道,台灣是否會成為加密貨幣企業的避風港?事實證明,不完全是。

受訪者包含尚澄法律事務所的創辦人兼管理合夥人蔡昆洲律師、台灣加密貨幣專業律師 Will Tseng、前立委許毓仁(Jason Hsu)、DeFi 借貸協議 Cream Finance 共同創辦人 Leo Cheng、DeFi 借貸協議 NAOS Finance 執行長 Kevin Tseng 以及台灣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 MaiCoin 執行長劉世偉(Alex Liu)。

人才流入台灣

回顧上一次 2017 年中國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俗稱「九四禁令」),除了著重 ICO 等代幣融資發行,也監管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多「間接」提供加密貨幣服務的行為。

MaiCoin 執行長 Alex 指出,自 2017 年中國打壓加密貨幣實體以來,台灣便出現了大量活動和資金流入。

其實就監管機關和銀行允許散戶參與加密貨幣市場的程度而言,台灣要寬鬆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尤其在 2018 年,很多 ICO 團隊會來台灣募資。Maicoin 也自 2014 年以來,一直從未間斷地被允許營運。

蔡昆洲律師則表示,當時中國的加密貨幣公司之所以搬到台灣,是因為地緣關係,且語言相通。然而 2018 – 19 年熊市來襲時,投資者和公司蒙受了龐大損失。

這一次,我們看到很多區塊鏈公司退出台灣市場

人才流入台灣:疫情

除了中國監管環境影響,在近期的爆發之前,去年以來台灣 COVID-19 疫情控制良好,也吸引到許多海外專業人士移居,也吸引到近來多個 DeFi 團隊進入。

據許毓仁說法,這段期間已經有大約 2,000 張特殊的「就業金卡」簽證,發給了外籍科技企業家與開發商。

台灣大約有 500 到 1,000 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相關人員來自台灣以外,其中很多人來自矽谷

NAOS 執行長 Kevin Tseng 補充道,台灣人才濟濟的開發者資源也極具吸引力。例如今年北京的比特幣挖礦巨頭比特大陸(Bitmain)就被指控,從台灣非法挖角 100 名工程師。 但也稱許多有才華的台灣工程師進入區塊鏈產業的意願不高:我認為他們想在微軟(MicroSoft)、Google 或蘋果(Apple)這種世界級大公司工作。

台灣投資者「厭惡風險」

而且律師 Will Tseng 指出,台灣投資者普遍屬風險趨避(risk-averse),這對加密貨幣市場並不是好事。

他們對加密貨幣不那麼熟悉。即使他們買,也賣得很快,因為他們認為風險很大。

NAOS 執行長 Kevin Tseng 也說道:我認為台灣社會對任何與區塊鏈相關的事情都非常謹慎,因為在 ICO 時代,只有很多騙局項目

Alex 也向《CoinDesk》解釋道,目前 Maicoin 作為台灣最大交易所,約有 55 萬註冊用戶,他估計加上其他競業,全國約有 200 萬加密貨幣使用者。

這在人口百分比仍低於 10%。與韓國,甚至與我們的鄰國菲律賓相比,滲透率(penetration rate)都相對低

AML 新規「太嚴格」

除了工程師參與意願低、投資者風險趨避等負面因素之外,許毓仁認為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於監管。

他指出台灣與新加坡等其他地區科技中心相比,目前加密貨幣業務缺乏監管明確性,而且投資者不太看好加密貨幣。因此 Cream Finance、NAOS Finance 等 DeFi 團隊紛紛湧入,讓他有點驚訝。

律師 Will Tseng 也坦言,遇到客戶要求他建議開設加密公司的最佳地點時,他其實都會推薦新加坡,因為「那裡的法規更加清晰」。

針對本月生效的台灣金管會「虛擬通貨交易平台新規」,許毓仁和蔡昆洲都認為可能「太過嚴苛」。

在新規定生效之前,蔡昆洲就認為將引起激烈爭論,例如加密挖礦企業也必須遵守該法規,但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在提供金融服務。

所以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有一些具攻擊性的(aggressive)理論。政府會努力宣傳我們現在受到監管的想法,但我認為真正執行新規定至少需要 3 到 6 個月的時間

蔡昆洲指出,已經因此宣布關閉的三個交易所(數寶、Joyso、思偉達)都屬中小型平台,可能負擔不起合規成本:在我看來,由於他們的交易量小,維持交易所營運的利潤也小。對他們來說,合規成本可能太高,或者可能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建立反洗錢合規計劃

律師 Will Tseng 則點出了新法的另一項疑慮:「證券型代幣發行」(STO)規定。Will 指出台灣證券交易法自 2019 年以來,已經針對 STO 有嚴格規定,以至於到現在還只有「一個」案例得以通過。該法規定,只有專業投資者才能參與認購,而且每筆投資的限額不能超過 30 萬新台幣。

同時,若透過 STO 募集的資金超過 3,000 萬新台幣,發行人就必須按照《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申請監管沙盒實驗。

這非常荒謬。我認為政府在這些規定上犯了一個錯誤。台灣政府非常害怕制定風險資產相關的政策。不管商機有多大,他們只想切斷風險

儘管台灣面臨著民眾的不信任、監管發展遲滯等阻礙,但 Cream Finance 共同創辦人 Leo Cheng 仍表示很高興看到新進開發者和項目以台灣為家。 許毓仁也對台灣成為加密貨幣中心抱持樂觀態度,看好全球機構漸漸接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將鼓勵更多本地投資,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加密貨幣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出現,政府真的需要思考如何讓這個產業更加「科技友善」(tech-friendly)。換句話說,你應該允許科技公司啟用金融服務,而不是設下限制。